您的位置: 首页 > 养生百科 >

温阳补肾正当时,推荐9道食养方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2-04 00:10:18    


进入小雪节气后,天气会越来越冷,不少北方地区开始降雪,而在不久前才官宣入秋的广东,小雪可被视为初冬前奏。


小雪节气前后,呼吸道感染类疾病、心血管类疾病和肠胃疾病等都容易因为气温骤降和多变而高发。传统中医养生认为,冬季与五脏六腑的“肾”脏相对应,此时温阳补肾正当时。



小雪过后要防五病


随着小雪节气的到来,天气逐渐寒冷,那些让人烦忧的冬季高发病也开始慢慢“找上门”。


1

防感冒


小雪节气前后,天气骤然降温,早晚温差大,很多人会容易得季节性感冒。尤其是肺气不足、胃气不足、肾气不足等中医称为“正气不足”的人群,尤其需要防治“小伤风”,包括:老年人、小孩子、慢性病患者、经期前后的女性、熬夜多或生活作息差人士、饮食嗜寒凉人士等。


对付“小伤风”或感冒初起,首先就添加衣物保暖,然后喝点热茶、姜汤,或者洗个热水澡,就能驱走“小寒气”,晚上泡一下脚就更好了。


而对付咳嗽、有痰、流鼻涕的话,首先是要区分寒咳还是热咳,如果喉咙痒、肿,这是风邪性的;如果喉痒起来又干又痛,就是有风邪又有燥火;如果有流清鼻水、口淡、肌肉痛、头痛,就是风寒了。


广东人擅长用“煲靓汤”就能对付常见咳嗽。风寒咳嗽用陈皮红糖姜汤,鼻子堵的就加点葱白,煮20分钟趁热饮下;风热咳嗽,就用玉竹、雪梨、沙参这煲汤;如果咳嗽有痰,黄色的,可以用点罗汉果、青橄榄。


每年季节转换都是流感流行期,加强运动锻炼可有增强免疫力,有效预防感冒。


2

防心梗脑梗


小雪时节,气温下降使周围血管收缩,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很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认为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风冷,应特别重视头部保暖。当头部受到风寒侵袭时,血管收缩、肌肉紧张,很容易引发伤风感冒、头痛、面瘫,甚者可诱发心脑血管病。因此,人们外出时要注意防风,有需要时戴上帽子、围巾。入冬后建议适当赖一下床,早睡晚起,以养阳气。


可以多吃保护心脑血管的食物如丹参、田七、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等食材,还有降血脂的食物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以避免血液黏稠,保护心脑血管。


多饮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最好在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温开水,还能降低血液粘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3

防内火


因为室外冷,人们穿得过于严实,如果加上室内开暖气御寒,体内容易因为热气更散发不出去而产生“内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火”,表现为口腔溃疡、大便干燥、口干口苦、眼屎增多、面部长痘等。


因此,小雪节气要注意防内火,少食或不食辛辣食物,多吃些清火降气的食物,如白菜、白萝卜、豆腐、雪梨等新鲜蔬菜水果。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非常适合这个节气里食用。


针对内火,建议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身又能滋补津液。


4

防干燥


小雪降水量偏少,空气变得干燥,在干燥的环境中,人体鼻部和肺部呼吸道黏液分泌减少,灰尘、细菌等易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人们容易出现口唇干裂、鼻咽干燥等,也容易诱发或加重呼吸道疾病。


小雪节气须防燥,除了多喝水之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加湿器、摆放植物等方式来改善室内温度。


日常可适当进食具有润燥生津作用的食材,如银耳、北沙参、玉竹、莲子、百合等。蜂蜜水可润燥解毒,白萝卜水能清热利尿,梨水可以润肺止咳,都是这个时节不错的选择。


5

防抑郁


小雪之后,气温降低,人们减少了户外活动,经常不见太阳,心情也会很容易受到影响,严重者还会出现以头晕、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而一些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也会更易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因此,应注意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可多听音乐,缓解紧张情绪。


建议多食菠菜、猕猴桃、牡蛎、橘子、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因为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叶酸,可以帮助抵抗抑郁。香蕉含5-羟色胺,适当吃点香蕉也会促使人的心情变得开怀。全麦面包、粗面粉制品、谷物、酵母、动物肝脏及水果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对改善不良情绪及抑郁症也大有裨益。


建议大家在冬日里要注意晒太阳,常晒太阳能起到温通经脉的作用,还可以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有效防抑郁。只需背朝阳光、微抬头(晒头顶)、摊手(晒手心)即可,晒太阳时可以适当按摩后腰部位。


冬季学一穴 养肾按太溪



说到养“肾”,中医里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揉按“太溪穴”。“太”,就是大的意思,而“溪”就是溪流,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之意。


“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每天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能使气血上达于面,下行于足。


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天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小雪过后怎么吃


小雪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相对增强,适当进补,不但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养精蓄锐,为来年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小雪之后比较适合食用热量较大的食物,比如牛肉、鸡肉、羊肉、虾肉等;蔬菜有黄豆、蚕豆、胡萝卜、葱、蒜、韭菜、荠菜、油菜、香菜等;水果有栗子、杏脯、橙子、柚子等,红糖、糯米、羊奶、松子也是不错的冬季食品。


很多人会在小雪前后出现受寒受湿又燥热所致的不适反应,此时最忌骤然大补。尤其是脸红血热以及脸绛色血黏稠的人,和情绪容易抑郁的人,尤其不要过度燥补。老年人不宜吃太多的厚味食物,但可以增加优质蛋白的比重,比如鸡蛋、豆腐或者各种海产品等,不仅便于消化,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也可以增强抵抗力。


小雪后,饮食要保持清淡,食补宜选择温热、益肾的食物,如羊肉、牛肉、腰果、山药、芡实、核桃、栗子、芡实、山药等。


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黑色入肾,故多吃黑色食物可起到一定的补肾作用。如黑芝麻、黑木耳、黑豆、黑米、黑枣、核桃、海带、紫菜、黑桑葚、何首乌等。


值得提醒的是,冬季注意不要吃太多盐,咸味入肾,会导致“雪上加霜”,尤其是高血压的人更要少吃。


推荐9道食养方


1

党参石斛雪梨汤


材料:雪梨1个,党参10~12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玉竹15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加入适量清水,煮1小时后加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党参能补中益气,调节人体免疫力,适合体质偏寒的人在寒燥时服用。


2

西洋菜排骨汤


材料:西洋菜500克、排骨500克、生姜3~4片、蜜枣2枚、调料适量。


做法:将排骨用开水洗干净,蜜枣洗净、去核、稍浸泡,西洋菜洗净,将各种材料放入瓦煲内,加清水,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30分钟,调味即可。


功效:西洋菜有清燥润肺、化痰止咳和利尿等功效,是治疗肺热咳嗽、鼻出血的理想蔬菜,对慢性咽喉炎、咳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适于日常饮用或冬日打边炉或烧烤后吃,对肺热咳嗽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3

霸王花鸡脚猪骨汤


材料:霸王花干60克、鸡脚200克、猪脊骨400克、胡萝卜1条、无花果2粒。


做法:霸王花洗净后用水浸泡至软发大,切段,沥干水份备用;无花果洗净,胡萝卜去皮,切大段;锅里放水加入猪脊骨和鸡脚,煮片刻,取出放在水龙头下冲洗干净,鸡脚去甲。将所有材料倒入锅中,加水用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2小时左右,用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润肺,除痰止咳,滋补养颜,是极佳的清补汤料,特别适合身体炽热、烟酒过量者服食。


4

香菇枸杞牛肉煲


材料:牛肉250克,香菇150克,枸杞子60克,盐少许。


做法:牛肉洗净,放沸水锅中氽水,捞出切成肉片;香菇用清水泡发后切成小块;枸杞子洗净;将上述材料放入沙锅中,加水适量,煲至肉熟烂,调入少许盐即可。


功效:健脾、补肾、养肝。


5

三宝黑米桂花粥


材料:黑米100克,红豆50克,莲子30克,花生30克,桂花20克,冰糖适量。


做法:黑米、红豆洗净浸泡,莲子、花生洗净沥干备用。将黑米、红豆、莲子放入锅中,加水1000克,大火煮沸后换小火煮1小时;加花生,继续煮30分钟。加入桂花、冰糖,拌匀,煮3分钟即可。


功效:补肾养颜。


6

白萝卜陈皮排骨汤


材料:白萝卜1个,陈皮1瓣,蜜枣1枚,排骨400克,生姜2片,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去皮、切块,排骨斩块、焯水,上料同放入汤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煲1-1.5小时。


功效:行气化痰,消滞,可防治冬季内热上火。


7

芪枣羊骨粥


材料:羊骨1000克左右,黄芪30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


做法:先将羊骨打碎与黄芪、大枣入砂锅,加水煎汤,然后取汁代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细盐、生姜、葱白调味,稍煮即可。温热空腹食用,10~15日为1个疗程。


功效:补肾强筋,健脾益气。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等功效。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效。羊骨性味甘温,有补肾、强筋的作用。体虚乏力、虚劳羸瘦、腰膝无力、筋骨挛痛、久泻、久痢者适宜服用此粥。


8

栗子煲猪尾


材料:栗子150克,猪尾巴或猪尾龙骨300克。


做法:将猪尾巴或猪尾龙骨洗净出水后,和栗子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有补肾强筋,益气健脾的作用,对腰膝酸软、腿脚无力、筋骨疼痛、夜尿多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9

羊肉萝卜汤


材料:羊肉500克(切块),萝卜500克(切块),草果2个(去皮),甘草3克,生姜5片,盐适量。


做法:将上述材料同放锅内煮汤,加少量食盐调味食用。


功效:有补中健胃,益肾壮阳作用。适用于病后体虚、腰痛怕冷、食欲不振等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