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养生百科 >

全民运动太极拳,原来有这么多好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2 09:57:11    



太极拳,我们并不陌生。它动作缓慢自然,讲究心神合一,是一种老少咸宜、广为流传的运动。可是,您知道吗?其实武学中的太极拳和今日普及的太极拳是有很大不同的。


太极拳最初是明末清初时期,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玉廷在“太极功”的基础上创编的。后来还衍生出了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多种太极拳。


如今我们所学的24式简化太极拳,就是从杨氏太极拳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这一切,还要从杨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杨露禅说起。




01/杨露禅的故事

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


杨露禅是河北永年人,因家贫,自幼就背井离乡,10岁时被卖到了河南陈家沟的一户陈姓人家为僮。杨露禅聪明敏慧,在与陈家诸位门徒的较量中总能取胜。陈家的拳师陈长兴感到纳闷,后来发现这是因为杨露禅一直在旁观自学。陈长兴惊讶他的才能,最终收杨露禅为徒,和他们一起学艺。


杨露禅经过数十年勤学苦练,深得陈氏太极拳精要,成为了众门徒中的翘楚。



杨露禅40岁后返回家乡,以授拳谋生。在这期间,他的乡邻武禹襄兄弟(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对杨露禅的拳技非常喜爱。后来,武禹襄的弟弟汝清还将杨露禅介绍到京师传拳授艺,担任旗营武师。



杨露禅在京师授拳期间,名望极高,有“杨无敌”之称。他还经常与八卦掌鼻祖董海川切磋技艺。


后来,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杨露禅和他的儿子、孙子,在陈氏太极拳老架的基础上,删减了拳套中蹿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等高难度动作,也删改了陈氏老架中发劲明显的动作,创编了拳架开展、轻灵沉稳的108式杨氏太极拳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倡导全民健身,大力推广养身健身功效明显的太极拳。


国家体委组织了人员,以杨氏太极拳为基础,再次删繁就简,变难为易,集体创编了国家普及推广套路,也就是如今我们熟悉的48式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



(图片来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02/太极拳科学研究

益处多多的全民运动

如今,在国家的宣传推广下,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运动。大部分的高校,都将太极拳作为了体育必修课,要求每个大学生每学期都要学习。

之所以大力推广太极拳,除了它蕴含的中国古典哲学(阴阳学说)和文化价值之外,还因为这种身心齐修、内外合一的传统运动确实能起到显著的养生保健功效


一颗憧憬的种子

钟南山院士就多次在媒体面前,提及并推广太极拳。他说过这样一件事:

1972年,他为一位40多岁同时患有淋巴瘤和慢阻肺的病人治疗。

这位病人熬了约5年,病情还控制得比较好。通过问询,钟南山了解到病人每天都练太极拳。

当时,钟南山就感到惊讶,心想:太极拳真的有这种效果吗?40多年来,他一直对太极拳有憧憬和好奇,想弄清楚它对慢阻肺能起什么作用。


什么是“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与高血压、糖尿病并列的,常见的慢性疾病。我国慢阻肺死亡人数居全球首位,年死亡近 100 万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报告(2020年度)》显示,中国总患病人数近1亿,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高危人群占比 20.51 %。



获得世界认可的研究结果

太极拳对治疗慢阻肺真的有效吗?

2018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中心负责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罗远明教授牵头所做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确定答案。研究论文在《CHEST》国际医学专业期刊上发表,并获得了世界认可。


这项研究将120名未使用过支气管舒张剂的慢阻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传统肺康复锻炼太极拳锻炼


研究结果显示,在康复锻炼结束后第3个月,生活质量量表、6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量表、股四头肌肌力在太极组中的改善较传统肺康复组更为显著,所以可认为太极拳是传统肺康复锻炼合适的替代方法,甚至可能获得更好的长远效果


为什么太极拳对慢阻肺有效?

“我也觉得非常意外。”钟南山院士说,他认为太极拳属于一种静力,打太极拳也经常有半蹲的姿势,除了能锻炼下肢肌力,更有助于调整呼吸,所以这种锻炼方法使用得当,对缓解慢阻肺气促困扰的效果就出来了。



“打太极拳时缓慢、深沉、均匀的呼吸,对改善和提高呼吸功能大有益处,可减少疾病的发作,是一项有益于缓解期患者练习的项目。”

——《慢性阻塞性肺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史锁芳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而根据《26种人类疾病的运动干预指导方案》(由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和淮南师范大学体育系的专家共同发表)表明,除了慢阻肺,太极拳还对下背痛、冠状动脉疾病、脑卒中、帕金森、焦虑症等多种疾病有运动预防和康复的功效。



03/练好太极拳

太极拳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太极拳自起式到收式一势连一势,没有隔断,如同一个完整的圆环,找不到头尾。讲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打力。

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刚柔相济。

练拳时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