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1 13:11:02
原始太极拳本是实战应用之术,本是青少年、青壮年习之建功立业,应该挑选身体素质最佳状态时期习练,直接去追求内劲的应用练法。
试看《太极拳论》所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云云。
原始太极拳自始至终运用“虚领<顶劲>”,这是一种极轻灵又极坚刚的太极内劲,由此以至于英雄所向无敌,此皆实战练法之心髓也。
而到了养生太极拳的理解中,“虚领顶劲”是头部上顶之劲,更有甚者,改为“虚<灵>顶劲”,如此焉能“英雄所向无敌”?真的是啥也不是啦。
民国以后定型的各种太极拳则不然,当时推广太极拳的目标就是全民健身,目标人群都是中老年人、老弱病残的社会上流人士为主,身体状态已经是衰老、筋骨老迈了,其练法主要在于放松柔和肢体,流通气血,渐浙恢复青春活力。所以一心用于松柔的锻炼,远远达不到练内劲、练实战应用的身心状态。
所以说,以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为代表的北京、上海中心大城市推广的太极拳练法都是养生练法,对古典太极拳理论的理解程度也都处于初级的养生方面。比如对《打手歌》的理解态度。
二人打手,实质上就是研究互相制伏、制人而不制于人之术。所以说“沾连粘随不丢<顶劲>”,这就是原始实战的太极拳的打手口诀。
而到了民国以后专务养生练法的太极拳家们,处于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练习太极拳的目标则是全民健身,连《打手》的名字都改为《推手》了,可见其方向与内心思想的改变,对于原始《打手歌》口诀则理解成“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也就不难理解了,简直就是毫无违和感。
推手嘛,本来就是二人推来推去,可与“推杯换盏”的酒桌文化相媲美,推手不再是敌我的《打手》斗争艺术,而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玩意儿”啦。
武禹襄、李亦畬开创的古典《太极拳谱》技艺,源自于陈氏炮捶,本来就是快慢相兼、慢运快发、劲力充沛的实战拳术,至郝为真改拳后,仍然是内力充沛,式式都有“起承开合”的发劲意识,仍然属于一种实战练法,但已失去了快慢相间之节奏。
而起源于北京、上海中心大城市的杨氏太极拳与吴氏太极拳则均匀缓慢、松柔自娱,已经完全是养生练法了,也是很好的养生术。所以说本来就已经定型为养生练法的太极拳,就不要再折腾去搞实战的研究与尝试的冲动了,否则也就是自欺欺人、自讨没趣罢了。